中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混凝土为何老是开裂?终于找到原因了!

在混凝土施工或使用过程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混凝土开裂的问题,这简直让人头疼不已。混凝土开裂不仅影响美观,更关键的是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今天咱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普通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裂缝引起的原因

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因荷载产生裂缝,主要分为直接应力裂缝与次应力裂缝两类:前者由外荷载直接应力导致,后者则源于外荷载引发的次生应力。荷载裂缝特征随荷载类型变化,多见于受拉、受剪区或振动剧烈处。需警惕,受压区若现起皮或沿受压方向短裂缝,多为结构承载力达极限、破坏前兆,常因截面尺寸不足。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因热胀冷缩特性,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变形。若此变形受结构约束,内部便会产生应力,一旦应力超越混凝土的抗拉极限,温度裂缝便随之显现。在大跨径桥梁等结构中,温度应力甚至可能超越活载应力。温度裂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随温度升降而相应扩张或闭合。

3、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收缩裂缝在工程中极为普遍,主要源于塑性、缩水(干缩)、自生及炭化收缩。

塑性收缩发生在浇筑后数小时,因水分蒸发与骨料下沉导致,量大且易沿钢筋或变截面形成裂缝,需通过控制水灰比、搅拌时间等措施预防。

缩水收缩则因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快于内部,不均匀收缩受内部约束而产生表面裂缝,高配筋率构件更易出现龟裂。

自生收缩与水泥水化反应相关,与湿度无关,可为正(收缩)或负(膨胀)。

炭化收缩由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反应引起,湿度约50%时发生,一般忽略不计。

收缩裂缝多为表面细裂缝,呈无规律龟裂状。

4、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地基不均沉降或水平位移会引发结构附加应力,致使混凝土因抗拉不足而开裂。

5、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质量差或保护层薄弱时,二氧化碳侵蚀或氯离子介入会破坏钢筋氧化膜,锈蚀产物膨胀导致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间握裹力下降,有效断面缩减,结构承载力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设计时需规范控制裂缝宽度与保护层厚度,施工中应严控水灰比、振捣密实以防氧气侵入,并谨慎使用含氯外加剂,尤其在腐蚀性环境中。

6、冻胀引起的裂缝

低温环境下,吸水饱和的混凝土结冰后体积膨胀9%,加之凝胶孔内过冷水迁移引发的渗透压,共同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初凝时受冻强度损失尤甚,冬季预应力孔道灌浆后若未保温,亦会沿管道冻裂。

7、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材料质量方面,水泥、骨料等不合格会直接诱发结构裂缝。

8、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施工工艺缺陷同样关键,浇筑、起模、吊装等环节操作不当,易在细长薄壁结构中引发纵横交错的各类裂缝,其走向与宽度因成因而异。


二、处理方法

1、表面修复

表面涂抹修复技术:

表面涂抹修复涵盖混凝土表面封闭剂涂覆、环氧树脂修补胶压抹及环氧砂浆抹面三类工艺,主要针对宽度<0.15mm的微细裂缝、未触及钢筋保护层的表层发丝裂缝(深度<20mm)、干燥无渗流且非活动的静态裂缝。具体应用需结合缺陷特征:毛细裂缝采用低粘度封闭剂渗透密封;浅层龟裂用环氧树脂修补胶压抹找平;存在剥落或孔洞时采用环氧砂浆整体抹面修复。

表面贴补防渗技术:

表面贴补法通过高分子防水卷材(如聚乙烯土工膜、EVA防水板)或复合片材实现表层封闭,适用于三类渗漏场景:蜂窝麻面等分散性多点渗漏、变形缝等动态位移部位、渗漏源难以定位的大面积渗水区。施工需确保基层平整度误差≤3mm/m,转角处做R≥50mm圆弧过渡,变形缝等特殊部位需配套背衬材料与密封胶条,构建复合防渗体系。

2、局部修复法

局部修复法聚焦于混凝土结构特定损伤区域的精准修复,主要包含充填法、预应力加固法及局部混凝土置换法,其选择取决于裂缝特征与结构需求。

充填法修复技术:

充填法适用于宽度≥0.3mm的显性裂缝,尤其擅长处理三类特殊情形:裂缝内含泥沙等充填物导致灌浆失效时,浅层裂缝需快速修复时,以及非承重构件的小规模裂缝。施工时,对宽度<0.3mm的微细裂缝,可开凿V型槽扩大界面,采用高强聚合物砂浆分层填充,终凝后抛光处理。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仅适用于静态裂缝。

预应力加固技术:

预应力法通过施加反向荷载闭合裂缝,适用于受弯构件加固。技术形式包括体外预应力索加固与粘结预应力板加固。其优势在于:同步实现裂缝修复与结构加固,预压应力可抵消40%~60%活载应力;施工对原结构损伤小;长期耐久性优异。实施时需严格控制张拉应力,并实时监测应力应变。

3、水泥压力灌浆法

水泥压力灌浆法通过高压输送浆液修复裂缝,适用于宽度≥0.5mm的稳定裂缝,处理活动裂缝时需前置封闭。

高压注浆泵产生压力梯度驱动浆液渗透,核心设备包括高压注浆泵(0.2~0.4MPa)及灌浆嘴组件,渗透过程分初始压密、稳定扩散、终压充盈三阶段。智能灌浆系统集成压力-流量双闭环控制,通过旋转粘度计实时监测并自动调参,确保裂隙填充密度达到高效封闭标准。

针对狭小空间或无动力场景,弹性补缝器通过压缩弹簧储能供胶,核心部件包括高弹性储胶囊与可调喷嘴。施工时插入裂缝≥50mm,旋转调节阀控制出胶量,采用双组分聚氨酯注缝胶。该技术无需电力,适用于竖向/仰面裂缝,材料利用率显著提升,密封层长期弹性稳定。

4、化学灌浆

化学灌浆技术通过低粘度的灌缝材料,实现0.05mm级微细裂缝的精准修复。其材料体系涵盖环氧树脂、聚氨酯等类型。针对不同工程需求,可选用亲水型或憎水型配方,同步实现裂缝封闭与防水防腐功能。现代工艺通过智能注浆设备实现压力-流量-时间三参数协同控制,精确调控浆液凝胶时间,确保在复杂裂隙中形成连续固化体,适用于混凝土内部毛细孔隙及微细裂缝的修复加固。

5、减少结构内力


结构内力调控通过荷载转移与应力重分布实现裂缝控制。荷载调控采用卸荷结构(如临时支撑架)或分阶段加载策略,结合高精度应变监测系统动态平衡结构应力。应力重分布技术通过增设中间支点缩短计算跨度,将简支体系转化为连续体系,显著降低跨中弯矩;框架结构增设斜撑形成空间桁架体系,提升侧向刚度。

6、结构补强

结构补强技术涵盖材料增强与体系重构两大路径。

材料增强方面:

增大截面法通过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配筋率提升抗弯刚度;外包钢加固法采用角钢与缀板形成钢骨架,显著提升构件承载力;粘贴钢板法利用高强结构胶形成组合受力体系。

体系重构层面:

预应力补强体系通过体外预应力索施加主动应力,抵消部分活载应力;增设耗能支撑改变结构动力特性,降低地震作用。

针对不同损伤机理,需采用差异化策略:

超载裂缝采用增大截面法恢复刚度;耐久性损伤结合防腐涂层与电化学防护;火灾损伤经性能评估后采用碳纤维布增强。

7、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作为应对严重损坏混凝土结构修复的关键技术,在土木工程修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原理是先精准剔除结构中已丧失承载功能与耐久性的损伤混凝土,再置换入性能适配的新材料,以此恢复结构的整体性能。在实施混凝土置换法时,置换材料的选择需综合考量结构受力特性、所处环境条件及施工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

常用的置换材料体系包含以下几类:普通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8、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护法借外部电场调控混凝土介质离子迁移,重构钢筋表面电化学环境以钝化防腐。其阴极保护、氯盐提取、碱性复原三重机制,分别通过抑制氧化、定向除氯、复原pH值,实现新建预防与既有损伤修复全覆盖。该方法穿透性强、环境适应广,突破湿度与裂缝限制,可长效防护,尤适严苛腐蚀环境。

9、其它方法

可采用结构拆除重建、使用环境优化或基于可靠性评估的豁免处理等差异化策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腐蚀控制技术体系。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