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大体积、高强混凝土为何会开裂?没想到,原来裂缝产生是这个原因!

各位砼友,在混凝土建筑领域,大体积与高强混凝土开裂问题一直是工程中的关键挑战,严重影响着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大体积、高强混凝土开裂的成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

在混凝土工程领域,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严重影响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深入探究其成因对优化设计与施工、保障工程稳定运行意义重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大,为满足强度与耐久性要求,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水化热,使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而表面散热快、升温幅度小,形成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异,引发较大温度变化与收缩作用。从材料力学看,这种变化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是钢筋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因,应力与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相关,超限则裂缝产生。

1、表面裂缝成因机制

◆散热差异与温度梯度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有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表面裂缝源于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散热条件不同。浇筑早期,内部水泥水化反应剧烈、放热多,热量难散发;表面与空气接触,散热快,形成内部温度高、表面温度低的分布状态,即温度梯度。

◆力学与裂缝产生

力学分析表明,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和表面应力状态不同。内部因升温膨胀受周围约束产生压应力,表面因温度低、收缩大,在内部约束下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受配合比、养护、龄期等因素影响)时,表面裂缝就会出现。

2、贯通裂缝形成机理

◆降温与收缩变形叠加

贯通裂缝形成机制更复杂。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水泥水化减缓、放热减少,开始降温,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和收缩变形;同时,硬化过程中因失水也会产生体积收缩变形,二者叠加使混凝土内部应力状态改变。

◆边界约束与拉应力生成

实际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受地基及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约束,限制了自由变形。降温和收缩变形受约束时,内部产生拉应力,其大小与降温幅度、收缩变形量及边界约束条件有关。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可能形成贯通整个截面的裂缝,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承载与耐久能力,危及工程安全。

3、有害裂缝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均为有害裂缝。表面裂缝虽浅,但若不处理,在雨水、二氧化碳等侵蚀下会扩展,影响耐久性;贯通裂缝直接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刚度和承载力,在动力荷载下可能引发突然破坏。所以,深入研究成因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高强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成因

高强混凝土独特的收缩特性与其特殊的配合比设计密切相关。在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中,通常采用 30% - 60%的矿物细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如粉煤灰、矿渣粉等。这些矿物细掺合料不仅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同时,高效减水剂的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 1% - 2%,其作用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能。水胶比一般控制在 0.25 - 0.40 的较低范围内,这使得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更加细小、均匀。

然而,这些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措施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较低的水胶比导致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分含量减少,矿物细掺合料对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使得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收缩。此外,高强混凝土基本不泌水,表面失水速度更快,进一步加剧了混凝土的收缩。因此,高强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

高强混凝土的收缩主要包括干燥收缩、温度收缩、塑性收缩、化学收缩和自收缩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收缩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和出现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混凝土初现裂纹的时间来初步判断裂纹的成因。

1、塑性收缩裂纹

塑性收缩裂纹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其内部的水分蒸发速度较快。高强混凝土的水胶比相对较低,自由水分含量少,这使得混凝土在塑性阶段的抗变形能力较弱。同时,矿物细掺合料对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会加速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散失。此外,高强混凝土基本不泌水,表面失水速度更快,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蒸发,而内部水分相对较多,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和内部之间形成湿度梯度。这种湿度梯度会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收缩,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塑性收缩裂纹。

2、温度收缩裂纹

温度收缩裂纹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 2 到 10 天出现。对于强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为了满足其力学性能的要求,水泥用量较大。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更大,水化热更高,温升速率也较大,一般可达 35 - 40℃。若考虑初始温度,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可能超过 70 - 80℃。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其热膨胀系数一般为 10×10⁻⁶/℃。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下降时,会产生冷缩现象。例如,当温度下降 20 - 25℃时,造成的冷缩量为 2 - 2.5×10⁻⁴。而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仅为 1 - 1.5×10⁻⁴,这意味着冷缩量很容易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当混凝土受到地基或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冷缩应力无法释放,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一旦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形成温度收缩裂纹。

3、自收缩

自收缩主要发生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几天到几十天。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密闭的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会随着水泥水化的进展而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自干燥。自干燥会导致毛细孔中的水分不饱和,进而产生负压。这种负压会使得混凝土内部的颗粒相互靠近,从而引发混凝土的自收缩。

高强混凝土由于水胶比低,早期强度发展迅速,自由水消耗快。在水泥水化过程中,大量的自由水被消耗,使得混凝土孔体系中的相对湿度迅速降低,一般低于 80%。同时,高强混凝土结构较为密实,外界水很难渗入补充,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湿度无法得到有效恢复。因此,高强混凝土更容易产生自收缩。在高强混凝土的总收缩中,干缩和自收缩几乎相等,且水胶比越低,自收缩所占比例越大。与普通混凝土不同,普通混凝土以干缩为主,而高强混凝土则以自收缩为主。


4、干燥收缩

当混凝土处于不饱和空气中时,会失去内部毛细孔和凝胶孔的吸附水,从而产生干缩。干燥收缩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分散失引起的体积收缩现象。高性能混凝土的孔隙率比普通混凝土低,其内部孔隙结构更加细小、均匀。这使得水分在混凝土内部的扩散速度较慢,水分散失量相对较少。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干缩率也相对较低。

5、化学收缩

化学收缩是指水泥水化后,固相体积会增加,但水泥 - 水体系的绝对体积则会减小,形成许多毛细孔缝的现象。水泥水化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泥颗粒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水化产物。虽然水化产物的固相体积比反应前的水泥颗粒体积有所增加,但由于水化反应消耗了水分,使得水泥 - 水体系的绝对体积减小。

高强混凝土水胶比小,且外掺矿物细掺合料。矿物细掺合料的掺入会改变水泥的水化环境,影响水泥的水化程度。同时,较低的水胶比使得水泥水化所需的水分相对不足,进一步制约了水泥的水化程度。因此,高强混凝土的化学收缩量小于普通混凝土。

收缩与开裂的力学关联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收缩与开裂的力学关联是保障结构安全耐久的关键议题。当混凝土收缩且受外部或内部约束时,内部会产生拉应力,这是引发开裂的直接原因。

高强混凝土虽具有较高抗拉强度,能抵抗部分外部荷载拉应力,但存在显著力学特性差异——弹性模量相对较高。弹性模量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高弹性模量意味着相同变形下所需应力更大。相同收缩变形下,高强混凝土因高弹性模量会产生比普通混凝土更高的拉应力。

此外,高强混凝土徐变能力低、应力松弛量小,也是其抗裂性能差的重要因素。徐变是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下随时间增长的变形,应力松弛是应变不变时应力随时间逐渐减小。二者能缓解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降低开裂风险。但高强混凝土因水胶比低、孔隙结构致密,徐变能力明显低于普通混凝土,无法有效释放内部积累应力;同时应力松弛量小,应变不变时应力降低幅度有限,增加了开裂可能性。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


XML 地图